李紅笛
   1983年李游在中國政法大學
  曾在高校法學院任教多年的李游,現在是中國法學會《中國法學》雜誌社總編室主任。大學畢業以後的數十年裡,上講臺、回課堂、入書海,無論勤於教學,潛心進修還是鑽研學術,她始終沒有離開這個“法”字。
  記者:您是哪一年讀的大學?
  李游:我1981年考入北京政法學院攻讀本科,1983年這所學校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。2003年我再次考入政法大學比較法制史專業攻讀博士學位,師從朱勇(全國第一位法學博士,法大副校長)教授,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。
  記者:那個年代的大學是什麼樣的?和今天的大學生活相比,最大的不同是什麼?
  李游:我們是恢復高考後法大的第三屆學生,當時條件之艱苦令現在的孩子們無法想象。由於校園被三四個單位占據,沒有宿舍給我們,只好把教師的住宅讓給我們,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在當年的11月份才入學。由於沒有課桌椅,開始的兩年我們每天人手一個軍用小馬扎,大教室里空空如也,我們就坐在馬扎上上課,戲稱我們坐的是“扶腿兒椅”。
  因為剛恢復高考不久,升學率極低,那時候的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,把校徽戴在胸前就是一種自豪和炫耀。誰考上大學了,是全家的光榮,全學校的光榮,甚至是所有熟人的光榮。在那樣一種耀眼的光環之下,大學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心無旁騖地學習,不需要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,更不會擔心生存與前途問題。那時的大學生活十分單調,除了學習,能參加的活動可能就是運動會或新年晚會了,看個電影聽個音樂會就是很奢侈的享受。
  記者:為什麼選擇法學?
  李游:當年選擇法學專業是因為看了一部電影,田華演的(記者註:由峨眉電影製片廠攝製,1980年上映的電影《法庭內外》),感覺法官帥極了,沒有其他任何緣由地就填了法學專業。
  記者:大學時的法學課堂是怎樣的氛圍?有沒有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?
  李游:我們用的教材大部分是老師自己油印的,極少有正式出版的。印象最深的是江平老師,他的課堂人滿為患,他慷慨激昂的演講使我們熱血沸騰,感覺我們就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希望和棟梁,責任重大。
  記者:今天很多年輕人走出校門以後,出於種種原因都沒有從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,您在大學學習期間對畢業以後的職業有過怎樣的規劃?
  李游:我上學的初衷是做法官,畢業後選擇去高校做了一名老師。我們那時選擇工作僅限於規定的範圍內,現在的學生選擇範圍很大;以前大學畢業生太少,必須直接進入關鍵部門,現在的大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;所以感覺現在的孩子們更幸福一些,選擇的面更寬一些,除了專業工作還可以選擇交叉學科甚至跨專業的工作。
  記者:您覺得自己在大學期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?
  李游:學會了獨立、學到了知識、鍛煉了嚴謹的思維方式、敢於面對一切。
  記者:據統計,全國法學專業在校學生已達30萬,對這些未來的法學大家庭新成員您有什麼建議和忠告嗎?
  李游:法學可以是自己一生的事業,也可以是謀生的手段,無論是否從事法學專業,四年的系統學習都會帶來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,那就是法律人特有的氣質:堅定、理性和嫉惡如仇。  (原標題:法學院的往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yinufwof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